在全球范围内,人乳头瘤病毒(HPV)疫苗的普及让宫颈癌预防有了实质性突破。默沙东公司研发的佳达修(Gardasil)系列作为经典疫苗广为人知,而国产HPV疫苗的上市为公众提供了更多选择。疫苗的“好”并非绝对,需结合防护范围、接种策略及个体需求综合判断。
默沙东的佳达修疫苗自2006年上市以来,长期占据全球HPV疫苗市场主导地位。其四价疫苗(预防6/11/16/18型HPV)和九价疫苗(新增31/33/45/52/58型)通过覆盖更多高危病毒类型,显著降低了宫颈癌及生殖器疣的发病率。
国产HPV疫苗的突破始于2019年,万泰生物的二价疫苗(预防16/18型)率先实现本土化生产。此后,多家药企陆续推出四价、九价疫苗,打破了进口疫苗的供应限制。这些疫苗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,生产成本更低,但在防护范围上与进口疫苗存在差异。
HPV疫苗的“价数”代表其预防的病毒型别数量。二价疫苗针对16、18两种高危型(导致70%宫颈癌),四价增加6、11两种低危型(引发生殖器疣),九价则将高危型覆盖范围提升至92%。看似价数越高越好,但实际选择需考虑感染概率:
16/18型是致癌风险最高的型别,二价疫苗对其防护效果与高价疫苗相当;6/11型虽不致癌,但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生殖器疣;九价新增的5种高危型在全球感染率约15%,在亚洲人群中比例更低。
对于主要预防宫颈癌的人群,二价已能满足基础防护需求;若更关注全面保护或特定低危型感染,则高价疫苗更具优势。
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9-14岁女孩作为首要接种对象,此时免疫系统反应强烈,仅需接种两剂即可达到保护效果。15岁以上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需接种三剂。这一标准对所有HPV疫苗通用。
高价疫苗的“年龄焦虑”常被过度渲染。实际上,未发生过性行为的人群接种任何价数疫苗都能获得最佳防护;已有性生活者,即便感染某种HPV型别,疫苗仍可预防其他未感染型别。与其等待九价疫苗,不如尽早接种可获得的疫苗,建立基础免疫屏障。
截至2023年,全球已接种超过3亿剂HPV疫苗。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疫苗,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0.1%。常见注射部位疼痛、发热等症状多在3日内自行缓解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进口疫苗由于上市时间早,积累了更长期的安全性数据;而国产疫苗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试验,可能更贴合本土体质特征。两者在安全性指标上并无本质区别,选择时无需过度担忧。
进口九价疫苗单剂价格通常超过1300元,全程接种近4000元;国产二价疫苗全程费用约1000元,且部分省份纳入医保支付范围。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计算:
接种二价疫苗可预防70%宫颈癌,每降低1%癌变风险的成本约为14元;九价疫苗将防护率提升至92%,但每1%风险降低的成本高达43元。
对于预算有限或注重性价比的人群,国产二价疫苗展现出明显优势。而追求全面防护且经济条件允许者,可选择高价疫苗作为“加强保险”。
选择HPV疫苗时,不必陷入“价数崇拜”。早接种比高价更重要,可及性比理论数据更实际。已有性生活的女性,即便接种二价疫苗,配合定期宫颈癌筛查,同样能有效控制疾病风险;青少年群体则可优先选择覆盖型别更广的疫苗。随着国产九价疫苗即将上市,未来价格有望大幅下降。无论选择哪种疫苗,及时建立免疫保护才是核心目标——在病毒与健康的天平上,行动永远比等待更有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