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清学筛查通过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(PAPP-A)和游离β-hCG等生化标志物,结合孕妇年龄、孕周等参数计算风险值。18三体的筛查特异性约95%,假阳性率0.5%-1%。无创DNA检测对21三体的检出率达99%,但18三体检测灵敏度降至97%。这些差异源于不同染色体区域的测序覆盖度差异。
筛查报告显示的1/100高风险值,意味着统计学上100例相似特征的孕妇中有1例真阳性,不等于胎儿必然异常。35岁孕妇的21三体背景风险为1/250,筛查可能将其修正为1/50。临床将≥1/270划为高风险阈值,是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医学共识,并非诊断界限。
绒毛取样术在11-13周实施的流产风险为0.5%-1%,羊膜腔穿刺术在16周后的风险降至0.25%-0.5%。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检出所有非整倍体,而CMA芯片能发现5Mb以上的微缺失。这些侵入性诊断的准确率超过99.9%,是筛查阳性的金标准验证手段。
部分机构将筛查阳性率宣传为"准确率",混淆敏感性(检出病例能力)与阳性预测值(真阳性占比)的概念。无创DNA检测对18三体的阳性预测值约80%,意味着20%的高风险结果为假阳性。过度强调"高风险"而不解释概率本质,容易造成孕妇不必要的焦虑。
ACOG指南建议:筛查阳性者应在遗传咨询后选择诊断性检查,而非重复筛查。对18三体高风险病例,需重点超声排查草莓头、握拳姿势异常等软指标。多学科会诊制度可降低60%的不必要干预,这是避免"过度医疗化"的关键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