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产无痛分娩(即分娩镇痛)通过椎管内阻滞技术(如硬膜外阻滞)显著减轻分娩疼痛,已成为现代产房广泛应用的技术。尽管其安全性较高,但如同其他医疗干预手段,仍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。
顺产无痛分娩最常见的副作用集中在穿刺操作和药物影响,多为轻微且暂时的反应:
穿刺部位可能出现局部疼痛或酸胀,这与穿刺针穿过皮肤、韧带等组织有关,通常在数天内自行缓解。少数产妇可能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或感染,表现为局部肿胀、疼痛加剧或发热,需及时就医处理,但发生率较低(不足 1%)。
药物相关的全身反应包括恶心、呕吐,这与麻醉药物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影响有关,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,可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使用止吐药缓解。部分产妇可能出现头晕、寒战,通常在药物代谢后逐渐消失,对分娩进程和胎儿无长期影响。
麻醉药物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,间接减弱子宫收缩力,导致宫缩频率降低或强度不足。这种情况在使用较高浓度麻醉药物时更易发生,此时医生可能通过调整药物浓度或使用缩宫素增强宫缩,以维持产程进展。
第二产程(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)可能略有延长,因镇痛后产妇盆底肌肉松弛,主动用力的感觉可能减弱。但研究表明,这种延长通常在可控范围内,且不会显著增加剖宫产风险,通过医护人员指导正确用力,多数产妇仍可顺利完成自然分娩。
椎管内阻滞会使交感神经受抑制,导致外周血管扩张,部分产妇可能出现血压下降(通常下降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 20%)。若血压下降明显,可能减少胎盘血流灌注,导致胎儿心率短暂下降。医护人员会通过预先扩容(静脉输液)、调整产妇体位(如左侧卧位)等方式预防和纠正血压下降,多数情况下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。
胎儿出生后 Apgar 评分(评估新生儿状态的指标)与未使用无痛分娩的新生儿无显著差异,说明镇痛药物对胎儿呼吸、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影响轻微且短暂。
硬膜外血肿是最严重的罕见并发症,因穿刺损伤椎管内血管所致,表现为剧烈头痛、肢体麻木或无力,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神经损伤。但其发生率仅约 1/10 万,且多与产妇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使用抗凝药物有关。
头痛也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之一,多为穿刺后脑脊液渗漏所致,表现为直立时头痛加重、平卧后缓解,发生率约 1%-2%。多数情况下,通过卧床休息、补液或硬膜外血补丁治疗可治愈,不会留下长期后遗症。
产妇的脊柱解剖结构(如脊柱畸形、既往手术史)可能增加穿刺难度和副作用风险;肥胖、高血压或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,出现血肿、血压波动的概率相对较高。麻醉医生的操作经验也会影响副作用发生率,经验丰富的医生能更精准地控制药物剂量和穿刺深度,减少并发症。
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全面评估产妇健康状况(如凝血功能、脊柱情况),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;术中密切监测血压、心率及胎儿心率;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和产妇反应,及时处理异常症状。
总之,顺产无痛分娩的副作用以轻微、短暂为特点,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,其镇痛带来的益处(如减少产妇痛苦、降低应激反应)远大于潜在风险。产妇在选择时应与医生充分沟通,了解自身情况可能面临的副作用,在医护人员的监测和处理下,多数副作用可得到有效控制,从而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分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