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后恶露是子宫修复的自然生理现象,其颜色变化直接反映子宫内膜的恢复状况。医学统计显示,约23%的产妇会经历异常颜色恶露,这些特殊色泽往往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。
正常血性恶露呈现鲜红色,持续3-4天逐渐转淡。若鲜红色血液持续超过7天,或出血量超过月经高峰期量,可能存在胎盘残留或子宫收缩乏力。这种情况需要超声检查确认子宫内膜厚度,必要时需进行清宫处理。产后出血量标准为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且持续2小时以上即属急诊指征。
暗紫色或深褐色恶露通常提示宫腔内积血氧化,常见于剖宫产术后。这种颜色若伴随腐败气味,需警惕宫内感染可能。临床建议监测体温变化,结合C反应蛋白检测判断感染程度。对于剖宫产产妇,医生会特别注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,通过超声检测排除血肿形成。
产后10天后出现的黄绿色粘稠分泌物,大概率是细菌性感染的标志。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和B族链球菌,这类感染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。医疗干预通常需要阴道分泌物培养确定菌种,并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。哺乳期用药需选择头孢类等不影响母乳的安全药物。
灰白色恶露夹杂絮状物时,往往提示蜕膜组织排出不全。这种情况多发于人工胎盘剥离的产妇,可能伴随下腹持续性隐痛。诊断需结合超声检查,若宫腔残留组织直径超过2cm,需考虑药物促排或宫腔镜下清除。延误处理可能导致晚期产后出血或宫腔粘连。
恶露转淡后突然再现鲜红色,常见于产后2-3周的子宫修复期。若出血量达到或超过月经量,可能提示胎盘附着部位血管复旧不全。这种情况需要通过阴道检查排除宫颈裂伤,必要时采用硝酸银烧灼止血。哺乳时加重的出血现象,通常与催产素分泌波动有关。
产后恶露是评估子宫复旧的重要窗口,建议产妇使用恶露日记记录颜色变化、排出量和气味特征。医疗机构提供的恶露比色卡可帮助准确描述颜色变化。任何伴随发热、寒战或剧烈腹痛的异常恶露都应立即就医。现代产科强调,产后42天复查时应携带恶露记录,为医生判断恢复状况提供客观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