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试管婴儿治疗中,胚胎质量是决定妊娠成功率的核心因素之一。为了科学评估胚胎发育潜能,生殖医学中心普遍采用胚胎质量等级表对照表,通过形态学观察对胚胎进行分级。这一分级体系不仅帮助医生筛选出最具移植价值的胚胎,也为患者提供了直观的“胚胎质量报告”。目前国际主流标准将胚胎分为4个等级,不同等级对应着差异显著的着床率和妊娠结局。理解这张“成绩单”,是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重要一环。
初次接触胚胎等级报告的患者,常被“8细胞II级”“囊胚4BB”等术语搞得一头雾水,如果胚胎评级不理想,是否意味着希望渺茫,实际上,胚胎分级是一个动态、多维的评价过程,既要看“颜值”(形态),也要结合发育速度、遗传学检测结果(如PGT)。更重要的是,不同阶段的胚胎(如卵裂期胚胎与囊胚)有着不同的评分标准。
取卵受精后,胚胎通常在第三天发育到6-8细胞阶段,此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即可完成初步分级。主流评分标准包含三个维度:
1. 细胞数量
优质标准:8细胞(Day3理想状态),允许±1个细胞(7-9细胞)。
异常情况:细胞数≤6可能提示发育迟缓,≥10则可能分裂过快。
2. 细胞均一性
I级:细胞大小均匀,形状规则,无碎片。
II级:细胞大小轻度不均,碎片率<10%。
III级:细胞大小明显不均,碎片率10%-25%。
IV级:细胞严重不均或碎片率>50%,通常不建议移植。
3. 其他细节
细胞质是否均匀、有无空泡、透明带是否正常等也会影响评分。例如,细胞质颗粒粗大可能降低评级。
举个实例:
“8细胞I级”:黄金胚胎,着床率可达50%-60%。
“7细胞II级”:良好胚胎,着床率约40%。
“9细胞III级”:可用胚胎,但需谨慎评估。
发育到第五天的囊胚,评分体系更为复杂,采用“数字+字母+字母”的格式(如4AA、3BC)。这套由Gardner提出的系统包含三个部分:
1. 发育阶段(数字1-6)
1-2期:早期囊胚,尚未形成清晰囊腔。
3期:完全扩张囊胚,囊腔占满胚胎。
4期:囊腔扩大,透明带变薄。
5期:正在孵出透明带。
6期:完全孵出。
注:4期以上囊胚移植成功率更高。
2. 内细胞团质量(第一个字母A-C)
A级:细胞数量多,排列紧密。
B级:细胞数量较少,排列松散。
C级:细胞极少,难以辨认。
3. 滋养层细胞质量(第二个字母A-C)
A级:细胞层连续、结构致密。
B级:细胞层不连续、局部松散。
C级:细胞稀疏、有大颗粒。
典型例子:
4AA:顶级囊胚,妊娠率可达60%-70%。
4BB:优质囊胚,妊娠率约50%-55%。
3BC:可用囊胚,但需综合其他因素考虑。
1. 卵裂期胚胎的“及格线”
I级:临床妊娠率约50%-65%。
II级:40%-50%。
III级:20%-30%,多用于多次移植失败患者的尝试。
IV级:通常建议放弃移植。
2. 囊胚的“降维打击”优势
4AA囊胚成功率≈D3的I级胚胎的1.3倍。
即使评级为BC/CC的囊胚,妊娠率仍可能高于优质卵裂期胚胎,因为囊胚已通过“自然筛选”。
3. 等级≠唯一标准
年轻患者的三级胚胎可能比高龄患者的一级胚胎更具潜力。
胚胎评分需结合胚胎发育速度、染色体筛查结果(如PGT-A)综合判断。例如,一个4BC囊胚若通过染色体筛查,其成功率可能高于未筛查的4AA胚胎。
总结,胚胎质量等级表对照表如同一把标尺,为试管婴儿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,临床上,许多评级中等的胚胎最终成功妊娠的案例并不少见。对于患者而言,关键是通过分级报告理解自身胚胎状况,建议患者避免过度纠结单个字母或数字,而是与主治医生深入沟通,结合年龄、病史、周期方案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策略。